首页 / 未分类 / 南宁百年骑楼焕新,解锁老城记忆新密码

南宁百年骑楼焕新,解锁老城记忆新密码

五一假期的解放路,人群像被磁石吸引般聚集。推开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的雕花木门,潮湿的木质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。年近七旬的李阿婆扶着展厅里斑驳的砖墙,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:“我小时候就住在骑楼街,这墙上的青砖纹路,和我家老屋一模一样!”她的声音微微发颤,引得周围游客纷纷驻足,这座承载着无数南宁人记忆的老建筑,正以全新的姿态,讲述着城市的前世今生。

南宁,这座依邕江而兴的城市,自古以来就是西江流域的商贸咽喉。早在明清时期,邕江的浪花里就挤满了商船,来自桂东南和闽粤的商人顺着水路,将丝绸、茶叶运往西南腹地,又载回山货药材。到了近代,随着南宁开埠,沿江一带更是商铺林立,人声鼎沸。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浪潮中,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拔地而起。

这些骑楼既保留了岭南建筑的飞檐雕窗,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券廊设计,形成了“下店上居、前铺后宅”的独特格局。楼上飘着晾晒的衣物,楼下是琳琅满目的商铺,行人在连续的骑楼下穿行,既能遮阳避雨,又能随时驻足购物。骑楼不仅是建筑,更是南宁商业繁荣的见证,是老南宁人市井生活的缩影。

走进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,六个展厅宛如六扇时空之门。在“骑楼溯源”展厅,泛黄的老照片里,骑楼街车水马龙,裁缝店的缝纫机哒哒作响,茶楼里飘出悠扬的粤剧唱腔。一位游客指着照片惊呼:“原来骑楼的廊檐设计,是为了方便行人雨天购物,太智慧了!”

更令人称奇的是陈列馆的“建筑密码”展厅,通过3D投影技术,将骑楼复杂的砖木结构拆解重组。那些暗藏玄机的排水系统、防风抗震的榫卯结构,无不展现着先辈们的建筑智慧。而在“商脉传承”展区,老账本、旧算盘、泛黄的商业契约,无声诉说着骑楼与南宁商业血脉相连的关系。

这座陈列馆的前身——两湖会馆,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。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它,曾是湖南、湖北商人在南宁的“家外之家”。历经风雨,会馆的飞檐斗拱已略显沧桑,但当它被改造成陈列馆后,古老的梁柱间重新焕发出活力。每到周末,这里都会举办非遗手作体验,绣球、壮锦的绚丽色彩,与古建筑的古朴相得益彰。

如果说骑楼文化陈列馆展现的是南宁的商业脉络,那么老南宁记忆陈列馆则打开了城市的精神密码。踏入序厅,孙中山先生《广西善后方针》的演讲词在光影中徐徐展开,仿佛将人们带回1921年那个风云激荡的秋天。当时,孙中山先生站在商会礼堂的讲台上,目光坚定地描绘着广西的未来蓝图,台下的商贾名流、革命志士无不为之振奋。

这座始建于唐代龙兴寺旧址的建筑,历经千年变迁,从寺庙到商会,再到如今的记忆殿堂,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。在“邕城旧事”展区,一组组老照片让人恍若隔世:解放路的凉茶铺前排着长队,孩子们在水塔脚嬉戏打闹,邕江上的帆船点点。一位年轻游客对着一张“邕州八景”的老画看得入神:“原来课本里的风景,真的存在过。”

最触动人心的,莫过于“革命印记”展区。泛黄的《三民主义》手册、锈迹斑斑的驳壳枪,还有革命者留下的家书,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娓娓道来。一位中学生在展柜前驻足良久:“以前总觉得历史很远,现在看着这些老物件,突然觉得英雄就在身边。”

两座场馆,两种视角,共同编织出南宁的文化长卷。它们让古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瓦堆砌,而是成为有温度、有故事的文化载体。当游客们抚摸着百年前的青砖,聆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故事,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,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。

如今的南宁,高楼大厦与骑楼老街交相辉映。但无论城市如何变迁,那些藏在骑楼廊檐下的烟火气,那些凝固在老建筑里的记忆,永远是南宁最独特的底色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这些文化场馆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、一段回忆,更是对这座城市深深的认同与热爱。或许,这就是文物活化利用的意义——让历史照进现实,让传统走向未来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站长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jmf66.com/42580.html

admin作者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