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未分类 / 五一南宁宝藏博物馆,解锁文化新玩法

五一南宁宝藏博物馆,解锁文化新玩法

# 五一探秘!这些宝藏博物馆活动,让你玩出文化新高度
“我在活动里知道了劳动节是怎么来的,还跟着巡厅员叔叔学习怎么引导游客,原来他们每天要走这么多路!”五一假期,扎着马尾辫的韦羿芊摘下“一日博物馆小馆员”的工牌,脸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。在南宁博物馆的职业体验活动里,这个10岁女孩跟着真正的工作人员维护秩序、解答疑问,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的守护需要这么多细致的工作。

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文化体验,在今年五一的南宁各大博物馆里比比皆是。当人们纷纷奔向热门景区时,有群“文化特种兵”却在博物馆里解锁了全新度假模式——既能避开人潮,又能在历史与艺术的长河里尽情遨游。

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楼大堂,俨然成了传统文化的欢乐场。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抱着琵琶、扬琴,指尖流淌出《赛马》激昂的旋律,音符与大堂穹顶的光影交织。旁边的织锦展位前,银丝在老艺人手中翻飞,经纬交错间,壮锦特有的几何图案渐渐浮现。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看得入迷,忍不住伸手触摸:“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,原来真正的织锦手感这么细腻。”

5月2日,六堡茶香雅集更是将氛围感拉满。临时搭建的“流浪茶摊”前,茶艺师将沸水注入陶壶,琥珀色的茶汤缓缓流出,茶香与木质展架的气息融合。有游客好奇地端起茶盏轻嗅:“这茶的香气里怎么还有种森林的味道?”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解释,这是六堡茶特有的“槟榔香”,经过特殊的陈化工艺才能形成。喝完茶,不少人又被隔壁的背篓接绣球活动吸引,几个年轻人组队比拼,笑声回荡在整个展厅。

而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核心展区,《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》正在上演跨越时空的对话。斑驳的笔触、变形的人体,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20世纪的巴黎画室。一位戴着贝雷帽的艺术系学生对着《梦》这幅画驻足良久:“以前在画册上看没什么感觉,站在真迹前,才明白为什么毕加索说‘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,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’。”

南宁博物馆则将“劳动”主题玩出了新花样。在“劳动有我——博物馆职业体验”活动里,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基础的导览知识,还得完成“突发状况应对”挑战。有个小男孩在模拟处理“游客争执”时,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先递上矿泉水,再耐心劝解,模样有模有样。家长们在旁边看得既欣慰又感慨:“这样的实践比说教管用多了,孩子一下就理解了劳动者的不容易。”

非遗研学中心里,糖画摊位前永远围着一圈咽口水的小朋友。糖画师傅手持铜勺,糖浆在石板上勾勒出十二生肖的轮廓,手腕一转,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跃然眼前。“我们不仅教孩子画糖画,更会讲背后的民俗故事。”师傅一边说,一边展示着工具,“这口锅、这把勺,都是祖传三代的宝贝。”

扎染工坊里,十几岁的学生们正专注地捆扎布料。“老师,为什么要这样折叠?”“这叫‘绞缬’,不同的捆扎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图案,就像开盲盒一样。”当清水浸泡后的布料展开,深浅不一的蓝色花纹显露出来,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有个女孩举着自己的作品说:“我要把它做成手机袋,让同学们都看看传统工艺有多酷!”

广西博物馆同样亮点十足。在“文物里的劳动精神”自主研学活动中,学生们拿着任务卡穿梭在展厅。青铜器上的铸造纹路、陶俑的服饰细节,都成了破解历史密码的关键线索。一位带队老师感叹:“这种带着问题去探索的方式,比单纯听讲解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。”

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,广西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。夜幕降临,暖黄色的灯光将建筑轮廓勾勒得格外温柔,展厅里依然有不少人在细细品味文物背后的故事。一位年轻女孩坐在古籍展柜前,手指轻轻划过玻璃:“白天的博物馆像热闹的市集,晚上倒像是位安静的老者,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魅力。”

从传统技艺到现代艺术,从职业体验到文化研学,这个五一,南宁的博物馆们用创新的方式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。它们不再是安静的文物陈列室,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场。当假期结束,人们带走的不仅是精美的文创产品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——原来历史可以如此鲜活,文化可以如此有趣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站长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jmf66.com/42584.html

admin作者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