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文化 / 睡前刷短视频?梦神被蓝光吓跑

睡前刷短视频?梦神被蓝光吓跑

深夜十一点,你习惯性地点亮手机屏幕,蓝光刺破黑暗的瞬间,两千年前庄子描绘的”真人寝不梦”境界正悄然远去。当我们捧着发光的矩形器物辗转反侧时,《黄帝内经》揭示的”阳气尽则卧”定律,正在被电子辐射改写。这个春天,故宫博物院修复的《宋代寝居图》意外走红,画中斜倚竹榻的文人,手执的可不是智能设备,而是泛黄书卷——这恰恰暗合了《周易》”君子以向晦入宴息”的千年训诫。
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实,电子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这项发现与《云笈七签》记载的”亥时三焦当值,宜静卧养神”不谋而合。北宋大儒邵雍在《击壤集》中写道:”夏住瓜棚冬宿庐,四时皆有安眠处”,这种顺应天时的智慧,在wifi信号覆盖每个角落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苏州园林里的鸳鸯厅设计,其实暗藏”前堂会客,后室安寝”的阴阳之道,远比我们对着短视频强撑睡意的行为高明。
抖音里的15秒狂欢正在吞噬中国人的深度睡眠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里特别强调”凡眠,先卧心,后卧眼”,而我们现在却是”先刷屏,后闭眼”。故宫钟表馆陈列的铜壶滴漏提醒着我们:子时胆经当令,丑时肝经值班,这些流传千年的子午流注学说,正在被”熬夜冠军”们的电子狂欢击碎。
《礼记》记载的”鸡初鸣,咸盥漱”透着天人合一的智慧。明代养生家冷谦在《修龄要旨》中建议的”睡宜侧卧,醒宜舒身”,与哈佛医学院公布的优质睡眠姿势惊人相似。当我们沉迷于指尖滑动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时,南宋诗人陆游”粥罢重投枕,灯残起读书”的从容作息,反而成了治愈现代焦虑症的良方。
试着在床头放本《陶渊明集》吧。当”采菊东篱下”的诗句替代碎片化信息流入心灵,你会理解《周易》”黄离元吉”的深意——黄昏时分收敛光芒才是大智慧。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越千年,轻轻叩问:我们是否在像素世界里弄丢了”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的生命节律?
(金句集锦)
◆ 夜静心自安,神宁梦方甜
◆ 掌中方寸亮,天际星河昏
◆ 古卷承月色,蓝光碎梦痕
◆ 子时不闭户,元神难归府
◆ 短视频刷尽三更月,圣贤书读来满榻香
(版权声明:文中涉及的古代典籍原文均出自公共版权领域,现代科学观点整理自公开研究成果,创作思路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常识,不存在侵权内容。若有雷同纯属文化共识,不代表任何特定个体观点。)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站长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jmf66.com/41835.html

admin作者
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